- 站内文章
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。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于3月31日正式颁布《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日前,中宏网《信用会客厅》栏目组织专家围绕“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筑牢市场经济制度根基”主题召开专题政策解读研讨会,会议取得圆满成功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、大数据业务分析师,高级网络舆情分析师王鹏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了主题发言。
以下是王鹏的发言。
随着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8年)》、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,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被提上日程。其应用将积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运营经验,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信用动力。
信用中国建设趋势向好,成效显著。作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的“总枢纽”,信用中国平台(www.creditchina.gov.cn)整合了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、司法机关等多源数据,覆盖企业、个人、社会组织等全主体信用信息。信用中国的核心功能包括信用信息公示、信用查询与信用处理。围绕“信用+场景+创新”,信用中国平台已形成三大核心数据产品矩阵。其中,信用报告覆盖企业经营、司法、税务等全维度信息,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风控依据。信用评级与预警则构建行业信用评价模型,对企业进行动态风险评估。
信用中国建设仍存在痛难点。一是数据融合不足,多源异构数据整合面临困境,信用数据整合难度大。二是应用场景缺乏,信用数据建设过度依赖传统应用,新兴场景数据适用性不足、市场需求挖掘不足,用户信用数据应用意识薄弱。三是所有权与数据共享面临整合障碍,不同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存在壁垒。四是信任与价值共创困境,数据要素的收益共享难、价值共创难。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信用中国的建设进度。
可信数据空间是建设信用中国、实现数据共享与双向赋能的重要手段。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共识规则,联接多方主体,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。其三大特征是:基于共识规则,链接多方主体,数据共享共用。可信数据空间具有价值创造能力、资源交互能力、信任管控能力三大核心能力,是算法、算力、数据的三位一体,通过标准化体系、安全技术和生态机制保障数据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。可信数据空间搭建信任桥梁,形成可信管控流、资源交互流、价值共创流。
打造信用信息可信数据空间,应依托坚实的数据基础与先进技术,实现跨行业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。以信用大模型为指引,整合算据、算法、算力等资源,借助AI创新平台与应用市场,以AI赋能组织数智化转型与合规流通,促进科技创新,催生新质生产力。在信用行业“采、存、用、传、管”全流程中,实现部门协同,并将应用拓展至生活、金融等多行业,达成跨行业协同发展。
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应多角度入手,强化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多主体合作。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,构建政策保障体系,构建数据共享机制;二是以标准引领发展,制定信用数据标准,全面保障数据的质量与安全性,促进信用体系稳健发展;三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,激活“AI+”信用价值;四是培育复合型人才,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。
总之,可信数据空间凭借其独特优势,为破局提供了核心手段。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,各主体应协同发力,积极落实各项举措。持续完善数据共享机制、优化信用评价体系、挖掘AI驱动的信用价值、壮大人才队伍,以可信数据空间为有力支撑,探索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利用新模式新路径,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“信用动能”,更将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贡献“中国方案”,在数据要素时代的浪潮中锚定可信发展的价值航向。
来源:中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