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站内文章
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时事新闻

谈谈信用街区、信用园区的那些事!

访问次数:840发布时间:2023-07-14 14:02:25


  基层开展了很多信用建设工作,有些事只看案例报送或者新闻报道可能未必是其全貌,结合调研的情况,分信用街区和信用园区来分析:

  一是信用街区。通常是在街区出入口搞点信用元素的精神堡垒或者宣传栏,然后在商户门口搞个二维码,“扫一扫”就可以查询商户信用档案,有的还可以直接投诉点评。配套还组织商户签署诚信公约或者信用承诺书,定期开展商户星级评选,结合党建搞下宣传,还有的搞个银行给商户授信或者信用卡推广之类。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?一是街区建设不持续。街区商户很不稳定,更换频繁,很多二维码早就对不上了,能够有效使用的很少;二是街区管理不完善。设施管理不健全,无论是精神堡垒,还是各种牌匾,缺少维护和管理,时间一长很多被损坏;三是信用承诺管理没落实。签署的诚信公约或信用承诺书没有或者极少纳入信用平台,遇到违反的,没人管,失去了签署本来的价值;四是商户诚信评选不连续,有的评选时就没有标准,有标准的内容也没有审查机制,而且评选工作没有连续性,经常说首届,几年下来,只有一届,很多牌子过期;五是商户授信有点形式化,看起来很高大上,真正能够拿到所谓授信的,不敢说完全没有,但是能举例确实不多。

  二是信用园区。搞信用示范园区,或者叫诚信园区,概念模糊,到底是园区有信用还是园区企业有信用?到底说的是信用环境好还是信用建设得好?通常的做法包括一是平台+屏幕。在园区做个信用系统,整合些企业信用信息,再搞个大屏进行展示;二是信用工作园区化。把一些政府推动信用的工作集成进来,搞园区企业信用档案、企业信用评价、信用风险预警、失信修复、信用监测、对外信用查询,信用承诺等,还有的做了信用分级分类,把信用监管的方式比照着放到了园区;三是搞“信用+”。“信用+”招商、“信用+”服务、“信用+”融资、“信用+”履约等等,把园区自身运营服务工作融合进来。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?一是园区信用信息机制缺失。现在园区信用信息绝大部分是公共信用平台,个别采集了点园区特有的,但是维度少量也不大,可持续性不强,这个基础就有点薄弱;二是平台投入与产出不匹配。搞了单独园区信用平台,除了供人参观,实际的信用价值在哪呢?政府部门需要工作展示,园区是基础单元,强调的是应用价值;三是乱套信用分类管理。有的园区企业一共就那么百八十家,很多可能就一个楼宇,三五十家企业,日常管理是否要与信用结合是值得探讨的。做信用分类管理的基础一是有分得出来的信用信息;二是对象数量多,分类管理后效能显著,而且园区真正可以信用约束的事项并不多;三是园区信用应用形式化。很多园区的做法是把园区服务与信用元素结合起来,可问题是园区自身服务很多都没价值,靠服务带动信用就困难了,试问有多少园区是靠服务在支撑?基础的还是物业,因此在园区服务基础上的“信用+”则显得华而不实。

  作为目前基层开展信用建设最重要的形式,信用街区和信用园区对于诚信意识的培育,信用建设的推动是有意义的,但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,尤其是持续坚持的做,否则绝大部分都会流于形式,说白了,可持续性很重要,不要热一会冷一会。基层有时做不了那么多点,经费、资源保障都不强,集中一个点,持续做,就好。建议各界多关注那些持续推动的信用建设工作,而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新概念。


上一篇:重磅!中共中央、国务院: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! 下一篇:辽宁沈阳:创新“信用+监管”模式 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