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站内文章
为贯彻落实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重点开展“征信修复”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》(发改办财金〔2022〕209号)要求,重点治理假借“征信修复”“征信洗白”等名义招摇撞骗,通过虚假宣传、教唆无理申诉、材料造假、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。“信用中国”网站特开设专栏,集中公示经地方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治理对象相关查处信息,向社会公众进行预警提示。
近日,“信用中国”网站“征信修复问题治理”专栏正式上线,首批公示5家经查证存在相关问题的主体,根据查处结果显示,目前问题企业均已注销。
“征信修复”治理大限将至
近年来,“征信修复”相关联的黑色产业链已经逐渐形成。一些黑产机构在“代理维权”“征信修复”“退保”等关键词的网络搜索结果中嵌入大量黑产广告链接,声称可以通过各种“合法”手段帮助消费者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涉,达到修复征信、退保、维权等目的,以此收取高额的费用。
另外,也有不法分子以“征信修复”培训名义,非法收取高额培训费、加盟费,以及以开展征信业务、“征信修复”名义,骗取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件、银行卡号、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个人信息,进行非法存储传输转卖获利,或将信息用于其他非法目的。
针对这一问题,多部门不断出台整治措施,形成高压态势。今年3月,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重点开展“征信修复”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》,要求到2022年6月底,各地方专项治理台账退出率力争达到100%,此后严格保持动态“清零”。央行印发《关于开展“征信修复”乱象专项治理“百日行动”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202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。
“征信修复”乱象急速清退
从多地部门发布的通知、公告和官方报道中,我们不难发现,此次专项治理中,除了对以“征信修复、洗白、铲单”“征信异议投诉咨询、代理”为名进行虚假宣传并行骗牟利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,同时,对于部分企业的注册名称、经营范围中包含“征信”字样,但未实际从事征信业务的,责令办理企业注册名称及经营范围变更,不再使用“征信”字样。
距离监管要求的大限日期只剩下半个月,各地区的整治工作也在加速进行中。近期,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河北、云南、贵州等多地接连就辖区内“征信修复”整顿情况进行提示或通报,要求相关机构限期整改并通报整改进度,其中涉及企业上千家。
央行武汉分行对外披露,截至2022年5月末,湖北省共推动处理458家“征信修复”相关企业,包括注销54家、变更名称或经营范围208家、纳入异常经营名录196家,清理违法广告670余条。全省有荆州、十堰、黄冈、孝感等7个市州完成了带“征信”字样的机构清零的工作目标。
四川省完成了对1305家工商注册信息中含有“征信”和商业广告中带有“征信修复”企业的摸排。央行成都分行披露数据显示,截至5月19日,四川全省共清理598家可疑企业,包括指导27家企业完成注销,145家企业调整工商信息,152家违规企业被列入企业异常经营名录,274家企业被移送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进行查处。
央行广州分行披露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5月末,央行广州分行累计走访相关企业819家,引导117家企业规范其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,清查违法广告6502条。
从长远来看,打击“征信修复”骗局有利于我国构建完善社会信用社会体系。以专项治理行动为契机,更应形成常态化监管合力,不断提升信用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水平和信用服务行业公信力,推动征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营造更加公平诚信的市场和社会环境。
来源丨信用中国、北京商报、央行分支机构
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促会公众号即可查看更多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