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站内文章
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时事新闻

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轻装前行

访问次数:127发布时间:2025-04-07 16:55:14

日前,市场监管总局正式上线运行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,该平台实现了“统一入口、异地修复”,经营主体只需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点击首页的“信用修复”栏目,用电子营业执照登录后,即可按提示申请信用修复,还能通过跨省数据传输通道实现异地信用修复,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它不仅简化了办事流程、减少了申请材料、统一规范了文书格式,还对其他部门公示的违法失信信息弹出信用修复提示,告知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渠道。这一系列功能的实现,标志着我国在企业信用修复领域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。

 企业信用犹如企业的“经济身份证”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良好的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,是企业获得消费者信赖、吸引投资者、降低融资成本、促进合作交易的关键因素。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,更容易在市场中立足,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。反之,一旦企业信用受损,在招投标、信贷、政府采购等诸多领域都会受到限制,甚至可能面临市场的淘汰。

近年来,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,企业信用修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,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》,为信用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,强调要健全信用修复机制,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。在此背景下,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,积极探索企业信用修复的有效途径。例如,一些地方建立了信用修复培训机制,通过组织企业参加法律法规、信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,帮助企业提升诚信意识,了解信用修复的流程和要求;还有一些地方推出了信用承诺制度,企业作出信用承诺后,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信用修复的时间。这些政策的实施,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信用修复工作的开展,为企业重塑信用提供了支持。

 然而,在企业信用修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,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,影响了信用修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,信息更新不同步便是其中之一。许多企业在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后,政府网站往往能够及时更新其信用状态,但一些商业平台如“企查查”“水滴信用”等却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的现象。

 修复平台不互通也是一个突出问题。不同商业平台在信用修复服务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,企业在申请信用修复时面临不同的要求和材料准备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完成信用修复后,还需修复“信用中国”上的信息,且不同部门对信用修复材料的要求存在差异。有的部门要求提供信用修复承诺书,而有的部门要求提供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承诺书。这种不一致标准,使得企业在申请信用修复时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。

 监管机制不健全同样不容忽视。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在信用修复后仍可能遭受不法侵害。有的企业在完成信用修复后,发现仍有同行业的竞争者利用其历史不良记录进行商业诋毁,误导消费者。企业向相关部门投诉,但因缺乏明确的监管机制和责任划分,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。

 此次市场监管总局上线的全国统一平台,在一定程度上直击了这些痛点。通过统一入口,解决了企业在不同平台、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问题;异地修复功能,方便了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办理信用修复业务;简化流程和规范文书格式,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。然而,要彻底解决企业信用修复中存在的问题,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。

 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,应进一步加强对信用修复工作的统筹协调。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,实现政府网站与商业平台之间的信用信息实时共享和更新,确保企业信用状态的一致性。打通各部门的信用修复平台,制定统一的信用修复服务标准和流程,明确信用修复的材料要求,让企业清楚知道如何申请信用修复。同时,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,对商业平台的信用修复服务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,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,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。

 对于企业自身而言,要深刻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,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,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加强内部管理,避免出现违法失信行为。一旦出现信用问题,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修复,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,参加信用修复培训,提升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。

 社会层面也应积极参与企业信用修复工作。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加强对企业的自律管理和信用评价,引导企业诚信经营。同时,加强对信用修复政策的宣传解读,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信用修复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。

来源:中华工商时报


上一篇:京津冀打造信用监管“共同体” 已实现7.24亿条信用数据全量共享 下一篇:推进价格信用制度建设 | 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